日本上智大學村濑信也教授在我中心模拟仲裁庭開展講座

日本上智大學村濑信也教授在我中心模拟仲裁庭開展講座

20181126日,日本上智大學教授村濑信也教授莅臨實驗中心模拟仲裁庭,為太阳集团1088vip師生帶來了一場以“國際立法和中國的參與”為主題的精彩講座,講座由太阳集团1088vip副院長張亮教授主持。通過兩個小時的全英文演講,村濑教授為我院師生介紹和回顧了國際立法進程以及近年來中國參與國際立法的實踐,并分享了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相關工作及經驗。

 

村濑信也教授全程站立演講

 

村濑教授首先從聯合國與中國的聯系出發,分别介紹了從“硬件和軟件上設計了聯合國”的兩位梁姓學者——梁思成先生和梁鋆立先生,并進一步介紹了兩位學者與聯合國以及聯合國立法工作的淵源。梁思成先生為人所熟知的是古建築保護和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參與設計了位于紐約市曼哈頓區的聯合國總部大樓,“從硬件上設計了聯合國”。此外,村濑教授還特别提到并感謝了梁思成先生在二戰中為保護京都和奈良兩地的古建築而作出的努力,那些至今仍然存在的日本古建築體現了梁思成先生在古建築保護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第二位梁姓學者是梁鋆立先生,梁鋆立先生于1930年作為第十屆國際聯盟及國際法編纂會議秘書,參與了相關國際法的立法工作。此外梁鋆立先生還參加了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是少數幾個見證聯合國誕生的中國人之一。梁鋆立先生從1946年起擔任聯合國秘書處國際法編纂司司長,主持國際法發展和編纂工作,同時負責《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年報》編輯出版,直到1964年滿60歲退休為止。村濑教授還向大家介紹了第一位擔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的中國人王寵惠先生。王寵惠先生是近代中國法學的奠基者之一,曾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村濑教授談及中國對《聯合國憲章》的影響。中國建議加強國際法的研究和編纂,最終體現在《聯合國憲章》第13條中,“大會應發動研究,并作成建議:以促進政治上之國際合作,并提倡國際法之逐漸發展與編纂。”

随後,村濑教授向大家介紹了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組成、曆史發展過程、使命等有關情況。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編纂和逐漸發展國際法,編纂指的是整理已有的習慣國際法并其法典化,逐漸發展國際法則指的是就國際法尚未訂立規章或各國慣例尚未充分發展成法律的各項主題,拟訂公約草案。委員會的人數從最初的15人逐漸發展到如今的34人。這34位專家由聯合國大會選出,以個人身份參與工作。講述到這部分,村濑教授饒有興緻地向大家分享了他被選舉為委員過程中被誤認為中國人的插曲。在村濑教授看來,委員會的發展經曆了幾個曆史時期,分别是專注于整理和編纂的1950-60年代,艱難發展的1970-80年代,複興的1990年代,而本世紀初至今則是停滞的、沒有選題的年代。

緊接着,村濑教授提到了委員會的使命和現狀。委員會的使命是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法轉變為一個對亞洲和非洲同樣公平的體系,然而現狀并不樂觀。村濑教授認為在當下,委員會幾乎窮盡了傳統領域的國際法編纂工作,應當轉向人權、貿易與投資以及環境保護等特殊領域的國際法編纂和發展工作。委員會的委員們雖然不是這些特殊領域的專家,但是仍然應該在傳統國際法的框架下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此外村濑教授在委員的構成改革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委員的構成上應當平衡學術界和實務界,同時應該做到性别上的平衡和年齡上的優化。

村濑教授還向同學們分享了成為一位國際法委員會委員所需具備的素質:熟悉國際法領域中的案例,具備英文工作能力,獲得較高的學位,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等等。最重要的是,同學們必須具備不迷信老師、不盲從主流觀點、不固守自己的學術觀點的三大自由。

最後,村濑教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國際法委員會進行工作時的内部程序,同時也向大家介紹了他本人向委員會提交的大氣領域中有關國際法編纂的選題。演講結束後,村濑教授同在場師生就講座内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與在場部分師生合影留念。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對國際立法工作以及中國學者在其中的參與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對于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的宗旨、人員構成、發展過程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村濑教授關于如何成為一位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成為一個合格的國際法立法參與者的經驗分享也使同學們受益良多。在中國日益走向國際法舞台中心的曆史趨勢下,了解和參與國際法立法,是法律人培養國際視野、發揮自身更大價值的重要途徑和目标。

(撰稿:黃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