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男,1960年12月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曆

1980-1984年,法學學士(華東政太阳集团1088vip)
1986-1989年,法學碩士(太阳集团app首页)
2000—2002年,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

 

兼職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
儒學與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檢察院人民監督員

 

研究領域

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

 

講授課程

本科生   中國法制史
碩士研究生   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律文化
博士研究生   法律文化導論、新法律文化史研究專題

 

著作

12.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與杜金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1.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

10.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9. 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與杜金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8. 老乞大與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

7. 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6. 衆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叙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 中國法律精神(與任強合作),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 法學與文學之間,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論文

103. 偏好與追求:中國法律史的跨學科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102. 明清時期法律知識的生産、傳播與接受——以法律書籍的“序跋”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101. 晚清河南王樹汶案的黑幕與平反,《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年第2期

100.案件的政治學:大司寇薛允升的司法技藝,《學術研究》2014年第2期

99.内結與外結:清代司法場域的權力遊戲,《政法論壇》2014年第1期

98.台前與幕後: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法學家》2013年第1期

97. 索像于圖:明代聽審插圖的文化解讀(與杜金合作),《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12年第4期

96. 讀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員的職業素養(與杜金合作),《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年第3期

95. 哀矜與讀律:清代中國聽審的核心概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94. 清代中國的愛民情感與司法理念,《現代哲學》2012年第1期

93. 清代中國法律知識的傳播與影響,《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年第6期

92. 從《詩經·甘棠》事志考釋到送法下鄉,《政法論壇》2011年第3期

91. 困境與出路:回望清代律學研究,《學術研究》2010年第9期

90. 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述評(與溫榮合作),《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10年第6期

89. 明清刑訊的文學想象:一個新文化史的考察(與杜金合作),《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88. 凡俗與神聖:解讀“明鏡高懸”的司法意義,《中國法學》2010年第2期

87. 明清國家的法律宣傳:路徑與意圖,《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5期轉載)

86. 明清時期的“依法裁判”:一個僞問題?,《法律科學》2010年第1期

85. 替天行道與江湖世界,《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第8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4.《唐律疏議》的貢獻與問題,《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春季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3. 唐明律刑訊規定之異同(與杜金合作),《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82. 訴諸情感:明清中國司法的心态模式,《學術研究》2009年第1期

81. 道與器:關于“律”的文化解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80. 清代抱告制度考論(與姚志偉合作),《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08年第2期

79. 類型研究與思想邏輯:解讀儒家禮法思想,《中外法學》2007年第3期

78. 清代紳士眼中的上海地方司法活動,《現代法學》2007年第3期

77. 清代訴訟風氣的實證分析與文化解釋(與杜金合作),《清華法學》2007年創刊号

76. 清代中國司法裁判的形式化與實質化,《政法論壇》2007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4期轉載)

75. 雅俗之間:清代竹枝詞的法律文化解讀,《法律科學》2007年第1期

74. 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超越西方與回歸本土?,《政法論壇》2006年1期

73. 楊乃武冤案的平反背後: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的考察(與杜金合作),《法商研究》2006年3期

72. 也說中國法律的理想圖景,《政法論壇》2006年4期

71. 娛樂與諷刺:明清時期民間法律意識的另類叙事,《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5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23期轉載)

70. 古典中國的死刑:一個思想史與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法學》2006年3期

69. 清代司法官員知識結構的考察(與杜金合作),《華東政太阳集团1088vip學報》2006年5期

68. 傳統中國鄉民的法律意識與訴訟心态,《中國法學》2006年6期

67. 虛構與真實:明清時期司法檔案的修辭策略,《法學家》2005年第5期

66. 從“灋”看中國司法的興起及理念,《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05年第4期

65. 明清刑事訴訟“依法判決”之辨正,《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64.“辦成”疑案:對春阿氏殺夫案的新文化史分析,《中外法學》2005年第3期

63. 如何思考中國法律傳統的現代意義,《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62. 訴訟和伸冤中的中國傳統民間法律意識,《想象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1. 明清訴訟:官方的态度與民間的策略,《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10期A版

60. 關于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幾點省思,《中國法史學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 從類型角度談中國法律史叙述:一個導論,《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8. 傳統中國民衆的伸冤意識:人物與途徑,《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

57 如何思考中國傳統法制的現代意義,《中西法律傳統》第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6. 權利與伸冤:傳統中國訴訟意識的解釋,《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04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5期轉載)

55. 論中國古代刑事審判傳統,《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1期

54. 小事鬧大與大事化小:解讀一份清代民事調解的法庭筆錄,《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6期

53. 解讀包公的吏治思想與法律思想,《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秋季号

52. 法律的曆史叙事與文學叙事(下),《中西法律傳統》第3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1. 關于中國古代“民法”問題:借題發揮,《<崇德會典>、<戶部則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0. 關于傳統中國法律文化研究的省思,《學術研究》2003年第12期

49. 從類型角度談中國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

48. 開拓與創新:《求索集——張晉藩先生與中國法制史學》讀後,《<崇德會典>、<戶部則例>及其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7. 解讀包公故事中的罪與罰,《現代法學》2002年第3期

46. 解讀曆史叙事的包公斷獄故事,《政法論壇》2002年第4期

45. 法律的曆史叙事與文學叙事(上),《中西法律傳統》第2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4.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律現代化,《湘江法苑》2001年第4期

43. 從西方民法看中國古代“民法”問題,何勤華主編《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2. 關于中國法律史研究的省思,《現代法學》2001年第1期

41. 制作中國法律史:正史、檔案與文學,《學術研究》2001年第6期

40. 清代民事審判與“第三領域”及其他,《法律史論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

39. 法制現代化的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解釋,《法制現代化研究》2000年第6卷

38. 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特點,《比較法研究》2000年第2期

37. 從話本《錯斬崔甯》看中國古代司法,《法學評論》2000年第2期

36. 皇權與清代司法運作的個案研究,《華東政太阳集团1088vip學報》2000年第1期

35. 中國法制改革認知取向的考述與評析,《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2000年第5期

34. 解讀本土資源與中國法治建設,《中外法學》2000年第2期

33. 晚清法制改革引出的兩點思考,《北大法律評論》第2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4期轉載)

32. 中華法系研究的再思,《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春季号

31. 晚清法制改革的邏輯與意義,《法律史論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 中國百年變法運動的兩種話語,《法商研究》1999年《法制變革與教育》專号

29. 關于唐代法律體系研究的述評及其他,《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5期

28.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1998年第3期

27. 國家與社會:漢代“獨尊儒術”及其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啟示,《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26. “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法律觀念,《法律史論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5. “刑治主義”與中國古代法律觀念,《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3-4期合刊

24. “禮治主義”與中國古代法律觀念,《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春季号

23. 辨異與解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類型研究及其局限,《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秋季号

22. 《金瓶梅》反映的明代經濟法制釋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年秋季卷

21. 從清代習慣法看社會與國家的互動關系,《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年春季号

20. 通過西方思考:法律與經濟的相互解釋,《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年秋季号

19. 古希臘法律文化視野中的《安提戈涅》,《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1997年第4期

18. 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的目标與途徑,《現代法學》1997年第4期

17. 開拓與創新——《求索集》讀後,《中國法學》1997年第6期

16. 關于外國法制研究的幾點思考(與任強合作),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1997年增刊

15. 《金瓶梅》“公案”與明代刑事訴訟制度初探,《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1期

14. 法律的經濟分析與經濟的法律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13. 包公雜劇與元代法律文化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6年秋季号和1997年春季号連載

12 .“仵作”源流考證,《政法學刊》1996年第2期

11. 西方市場法制的成因探源,《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第1期

10. 《窦娥冤》與元代法制的若幹問題試析,《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1996年增刊

9. 從明清小說看中國人的訴訟觀念,《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1996年第4期

8. 與《羅馬法與中國古代契約法》一文作者商榷,《法律科學》1996年第3期

7. 《活地獄》與晚清州縣司法研究,《比較法研究》1995年第3期

6. 西方市民社會與現代法制建設及啟示,《政法學刊》1995年第3期

5. 臯陶與“法”考論,《政法學刊》1995年第1期

4. 從比較法律文化看法律移植,《學術研究》1995年第6期

3. 《史記·循吏傳》随想,《中外法學》1994年第2期

2. 從薛蟠打死張三命案看清代刑事訴訟制度,《法學文集》(4),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叢書1992年号

1. 中國古代成文法公布考論,《法學文集》(3),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叢書1991年号

 

随筆和訪談

20. 古代中國人的日常法律意識,《北京日報》2015年1月26日(理論周刊)

19. 從古代冤案中找到現代良藥,《環球人物》2015年第2期

18. 最向往的是随心所欲地讀,《南方都市報》2015年1月18日

17. 古代的普法:講讀律令,《北京日報》2015年1月12日(理論周刊)

16. 從法律史的角度思考中國冤案,《南方都市報》2014年12月21日

15. 地方法治研究的視角與方法,《法治論壇》2010年第1期

14. 宗教與傳統中國法律之關系,《中國法律》2008年第6期

13. 學術史的内在理路:以中國法律史為例,《雲夢學刊》2008年第4期

12. 明代争水群毆緻人死亡案,《中國審判》2007年第11期

11. 提倡經典閱讀(卷首語),《律師文摘》2007年第1期

10. 用文學透視時代的法律生活,《檢察日報》2006 年 5 月 12 日 第五版(理論版)

9. 包公:清官之象征與法律之神明,《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 訟師的眼睛,《清華法治論衡》第4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 傳統法律文化中的清官司法,《法制日報》2003.5.22-29“理論專刊”連載

6. “信誠”理念:法律與道德的基礎,《學術研究》2001年第10期

5. 禮法的話語與實踐:水浒與女性,《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 淺談中國古代的腐敗與廉政,《法學》1999年第4期

3. 武松:好漢還是強盜?《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 武松命案與宋代刑事訴訟制度淺談,《曆史大觀園》1994年第11期

1. 從《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看中國古代司法文化的特點,《曆史大觀園》1994年第9期

 

獲獎

17.2015年,專著《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獲“《法治周末》2014十大法治圖書獎”

16. 2012年,專著《衆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叙事》獲“第四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15. 2011年,專著《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獲中國法學會第二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14. 2010年,專著《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

13. 2010年,專著《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獲“第三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12. 2009年,專著《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獲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科研成果類三等獎

11. 2009年,專著《衆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叙事》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10. 2008年,論文《娛樂與諷刺:明清時期民間法律意識的另類叙事》獲中國法學會“第一屆全國法學期刊優秀論文”三等獎

9. 2007年,論文《權利與伸冤:傳統中國訴訟意識的解釋》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8. 2005年,專著《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7. 2001年,論文《關于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幾點省思》獲中國法律史學會2000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6. 1999年,論文《晚清法制改革引出的兩點思考》獲中國法律史學會1998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5. 1998年,論文《關于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敗原因的思考》獲中國法律史學會1997年度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4. 1997年,論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視野中的清官司法》獲中國法律史學會優秀論文獎

3. 2006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桐山獎

2. 2000年,太阳集团app首页蔡冠深獎教金獎

1.2000年,廣東省二十年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主持科研項目

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司法傳統的法哲學探究”(12JJD820014),2012年

6.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明清時期中國司法構造及運作原理研究”(10AFX005),2010年

5.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明清時期法律知識的傳播與接受”(GD10CFX02),2010年

4.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比較視野中的明清司法:觀念、制度與實踐”(08SFB2012),2008年

3.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民間法律意識的解釋:從傳統到現代”(06JDXM82002),2007年

2.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傳統中國民間法律意識的文化解釋”(06BFX008),2006年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子項目“中西司法文化比較研究”,2001年

 

聯系方式

通信地址:廣州新港西路135号,太阳集团1088vip

郵政編碼:510275

E-Mail:lpsxzm@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