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任強 男 1970年11月生 甘肅天水人
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博士生導師(法學理論)
教育背景
法學學士(太阳集团app首页 1988年8月—1992年7月)
法學碩士(太阳集团app首页 1992年9月—1995年7月)
哲學博士(太阳集团app首页 1997年9月—2002年12月)
法學博士後(北京大學 2003年7月—2005年7月)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太阳集团1088vip訪問學者(2012年1月—2013年1月)
學術兼職
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
研究領域
法學理論 法律思想 法學方法 法律曆史 司法倫理 儒家哲學
講授課程
本科:西方法理學 西方法律思想史
研究生:現代西方法律制度 現代西方法理學 法學方法論 司法倫理學 西方法律思想史
著作
知識、信仰與超越——儒家禮法思想解讀 獨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第1版 2009年增補版
法度與理念 獨著 法律出版社 2006年
中國法律精神 與徐忠明合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7年
主要學術論文(除注明合作外 均為獨立完成)
司法方法在裁判中的運用——法條至上、原則裁判與後果權衡 《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遭遇法治社會的中國文化傳統——在道德、法治與自治的罅隙求生存 《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9期
民間糾紛的解決之道 《民間法》第11卷 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被誤解的道家法哲學 與丁利合作 《現代哲學》2012年第1期
光榮、夢想與堕落——法律職業化進程中的律師與法官 《社會科學論壇》 2011年第1期
法治及其西方資源 與賀衛方、徐忠明、蘇彥新合作 《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 法律出版社2011年
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 《法律文化研究》 第五輯(200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儒家法哲學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中國法傳統在當代的命運 《法學家》 2007年第5期
判決如何作出 《中國社會科學》 2007年第3期
Judgmental types in judicial ac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vol.3
方法、思路與問題 《法制與社會發展》 2007年第3期
羅馬的公犯訴訟及其懲罰 《華東政太阳集团1088vip學報》 2007年第1期
中國封建法再認識 《法學研究》 2006年第2期
法律信仰轉型中人的主體性 《現代哲學》 2006年第6期
法律思想的形成 《政法論壇》 2006年第1期
法治中國與儒家禮法思想——以兩對範疇為分析框架 《學衡論叢》第4卷 太阳集团app首页出版社 2006年
古希臘的民主與法制(下) 與賀衛方教授合作 《中西法律傳統》第五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早期羅馬法中的形式主義 《學術研究》 2005年第12期
中國古典文本中的法律形式 《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4期
道成肉身與體用一如——基督教與儒家本體論之比較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為法律赢得神聖——中西法律觀念的信仰基礎反思 《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5期
古希臘的民主與法制(上) 與賀衛方教授合作 《中西法律傳統》第四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殉道與升華——從蘇格拉底之死解讀民主與法治的流變 《社會科學論壇》 2004年第2期
法律思想的“外”與“内” 《學術研究》 2003年第12期
比較與審思:英美法系中的判例與制定法 《20世紀外國司法制度的變革》 法律出版社 2003年
在理念與儀則之間——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的禮義與禮儀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5期
善良為何如此重要?——中西人治思想的一個比較觀察 《現代法學》 2002年第1期
理念與風格——判例與制定法之運作及其合理性評價 《學衡論叢》第2卷 嶽麓書社2002年
市場經濟中的法治與道德 《學術研究》 2001年第10期
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研究範式 《現代法學》 2001年第1期
個性體驗與心靈境界——進入中國先聖思想的方法問題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3期
解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範式 《法商研究》 2001年第2期
先秦儒家禮法思想中的道德與法律 《中西法律傳統》2001年第1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年
20世紀的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研究 《學術研究》 2000年第10期
現代理論視域中的中國法治 《中外法學》 2000年第5期
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研究綜述 《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2000年第1卷 法律出版社 2000年
判例法與制定法的運作與未來 《判例在中國》 法律出版社 1999年
多元解釋的意義及其局限性——從西方法律的傳統與變革談起 《太阳集团app首页法律評論》1999年第1卷 法律出版社 1999年
在法律的傳統與變革之間 《開放時代》 1998年5、6月号
西方法律傳統的類型研究及其局限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5期
關于外國法制研究的幾點思考 《太阳集团app首页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增刊與徐忠明教授合作
法律與道德的二重性 《華夏》 1996年第4期
羅馬私法中的占有制度 《比較法研究》 1994年第3、4期
主要獲獎(均為獨立獲獎)
2016年:文化部優秀文化志願者
2016年:廣東省優秀文化服務志願者
2012年:當選首屆廣東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
2010年:入選太阳集团app首页卓越人才計劃
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2013)
2009年:《判決如何作出》(《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獲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科研類)二等獎
2009年:《判決如何作出》(《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評獎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
2009年:入選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
2008年:《知識、信仰與超越——儒家禮法思想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獲第一屆中國法律文化研究三十年成果獎(1978.12-2007.12)三等獎,評獎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中國法律史學會、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
2005年:《現代理論視域中的中國法治》(《中外法學》2000年第5期)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評獎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
2002年:《善良為何如此重要?——中西人治思想的一個比較觀察》(《現代法學》2002年第1期)獲2001年度全國外國法律史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1年:《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研究範式》(《現代法學》2001年第1期)獲2000年中國法律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主持課題
2011年:主持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司法判決中的法律推理研究” (2011-2014)編号12000-3211306
2010年:主持高校青年教師培育項目“多元法律文化視角下的當代中國鄉村法治秩序” 編号12000-3161102
2009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委托項目“中華文化前沿問題研究”(2009-2012)編号09JF008
2008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形成、演化及其規律”(2008-2011)編号08BFX006
2006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理論研究”子項目——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研究(2006年),項目編号 05JJD820014 已結項
2005年:主持廣東省社科“十五”規劃項目“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問題研究——聽證制度中農民工利益的保護”(2005-2008) 編号05G—01 已結項
聯系方式
通信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太阳集团1088vip
郵政編碼:510275
E-mail:lpsrq@mail.sysu.edu.cn